广州市禺山高中的学生在校园内的劳动基地内种植豆类作物。 邹先云 摄
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在五育融合中的作用体现为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
劳动教育服务于“培养完整的人”这一教育目标,是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向度的统一,其核心是价值体认。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要理论与实践结合、精神与行为统一,打造兼具学科特色和育人功能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在“知情意行合一”中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由知识学习、情感认同转化为行为实践。
基于认知发展构建全人课程
让劳动成为力量
劳动知识是存储在学生头脑中的与劳动过程、劳动事实以及解释、想法、观察和判断等相关联的信息集合。学生的认知活动过程正是劳动相关信息加工和处理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以及应用劳动知识的过程。在大脑知识与外界信息的交互过程中,基于劳动课程的认知活动在自发认知与自觉认知的不断转变中完成信息的同化,将新的知识吸收进入已有的认知领域。
广州市禺山高级中学的劳动教育以学农劳动为主,以智能创新、职业体验等其他形式为辅,分为理论课、示范课、展示课、实践课、分享课等不同课型,通过学农基地等6个校内劳动实践基地、“番禺学宫”等6个校外共建劳动实践基地和义工服务站点等校外劳动实践场所,围绕工艺课程、劳作课程、公益课程、家庭课程、生涯课程、国防课程等6个方向,形成了相对稳定、完整的新时代背景下的“一核三层六翼十二模块”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第一层即“一核”,以“学宫文化”为核心。禺山高中的前身“番禺学宫”,即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学宫文化”就是由此传承下来的崇学尚知与革命斗争的历史文化和红色基因。第二层“六翼”,以国家课程为主轴而开发的六大类校本课程,即工艺课程、劳作课程、公益课程、家庭课程、生涯课程、国防课程。第三层“十二模块”,是各学科组、各年级结合校本课程和本学科的特点开设的具体课程,工艺课程设置手工裁剪、创意制作,劳作课程设置农耕体验、植物栽培,公益课程设置社区服务、敬老活动,家庭课程设置家务劳动、烹饪烘焙,生涯课程设置模拟招聘、校园义卖,国防课程设置军事训练、红色足迹等。
学生在3年的高中学习中,按照校本选修课程的学分认定规则,每生每学期要在六大类标本课程中自主选择一个不重复的学科进行选修,成绩计入综合素质评价手册。
基于情感认同激活主体动力
让劳动走进心灵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米歇尔认为,在完整的认知过程中,情感体验以及个体的情绪经验会影响个体的态度和行为,也是影响劳动价值内化的重要因素。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也认为,学生的情绪情感能力和素质是保持健全人格和积极心态的重要基础。以此理论为基础,禺山高中在劳动教育中积极探索活动育人模式,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强调劳动观念,劳动课程的实施以校本课程为载体,让学生在劳动情境中建构劳动观念、生成劳动技能。
比如通过“亲子同劳作、苦乐同分享”职业体验活动中,让学生参与到父母从事的职业劳动之中,亲身体验父母职业劳作的艰辛与不易,感受到父母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进取、不断成长,最后成为“职场达人”的快乐与幸福,同时也了解并初步学习父母所从事工作的基本职业技能。父母的职业生涯往往会对子女今后人生发展规划产生深远影响。
再比如,通过创意机器人、电子电路设计与制作、百味果酒制作、中秋月饼制作、中秋灯笼制作等动手类课程及“三月学雷锋义卖”“番禺区儿童福利院及养老院义工服务”等社会服务类活动,既培养学生基本的劳动技能,又让他们懂得帮助他人、主动担当与奉献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将艰苦奋斗精神和吃苦耐劳品质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为将新时代劳动精神与价值观融于学生日常生活之中,确保所有学生全员、全程接受劳动教育,推动劳动教育规范化、常态化发展,禺山高中采用过程、成果、学分并重的方式进行评价,激励学生全身心沉浸到劳动教育之中。学校不仅重视成果评价,举办“班级小花园”建设成果比赛等,更重视过程性评价,保证每个学生每次劳动教育活动有过程记录,有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内容,最终形成劳动过程性评价,杜绝敷衍、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
基于行为养成活用生活实践
让劳动回归价值
从本质上说,劳动教育是把劳动观念、习惯和技能等内化的过程。内化的最佳方式是身体参与的具身性劳动,是走进真实社会生活的实践体验。只有在不断的劳动实践中,才能磨炼出劳动意志和劳动精神,锤炼精益求精的专业劳动技能。
劳动教育的根本特质是动手实践。禺山高中结合校园空间较为宽阔的特点,以学农基地为依托开展具身性劳动,具体做法是将校园内的空余场地划分、配备给各班作为学农基地,设置花香校园小菜园实践基地、经济作物试验田、中草药植物园、羽杉河两岸湿地水生植物试验区、亚运小花园等主题区。师生共同平整土地后,学校组织学生定期到基地种植花草、农作物等。有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种植要领,并开发了对应的微课系列,供学生自主学习劳动技能。学农基地成为各班的综合种植园,成为学生们的“责任田”。《荀子·王制》中说:“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通过学农劳动,学生们不仅锻炼和提升了动手实践的能力,而且可以充分感受传统农耕文明的魅力风采,体会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艰辛,也感悟到这样的道理:只有顺应自然法则,遵从客观规律,遵循事物规律,讲究科学方法,才能硕果丰收。
劳动教育的理想路径是融于生活。禺山高中引导学生树立融于生活的家务劳动意识,开展一系列活动。劳动教育不一定需要专门组织,也可以融于现实生活的点滴劳动之中。教育者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掘、利用好劳动教育资源,无声渗透教育的功能。学校利用周末、假期等课余时间,开展“我劳动我光荣”家务劳动竞赛活动,组织学生完成诸如扫地拖地、整理书桌、收拾房间、美化家居等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到超市购买食材,在教师或父母的指导下,做早点、包饺子、蒸蛋糕,做一道美味的家常菜,等等,日常的衣食起居都是进行劳动教育的真实场景。
劳动教育的进阶发展是职业教育。马克思认为:“任何个人都不能把自己在生产劳动这个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中所应参加的部分推到别人身上。”劳动是人本质的体现,中小学阶段开展的劳动教育是为进入社会的“自由劳动”“劳动解放”做准备。在学校开展劳动职业体验课程,可以让学生加强对职业的认识,增强职业责任感与荣誉感,训练专注精益的工匠精神,培养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禺山高中安排学生到工厂、农村、事业单位进行职业体验实习,并专门编写了《生涯职业体验劳动教育手册》供学生使用。每个寒暑假,学生都要至少完成不少于一周的实习体验劳动。
劳动教育的发展方向是创新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看来,人类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对象世界的,发挥创造潜能与智慧进行创造性生产活动,是人类的独特属性。新时代条件下,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亟须激发人在劳动过程中的创造性。随着智能化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对劳动提出了新的要求,技术革命也为开展创造性劳动赋予了更多的可行性。禺山高中开设了三维建模与3D打印、智能创客等智能制造类校本课程,激发学生科学探索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其中智能创客课程结合创客造物常用工具与技能,以造物工作坊的形式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内容包括“智能机器人创作”“开源硬件与软件结合项目”“超声波传感器使用项目”“可视化编程”等。通过智能制造劳动教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较大提升,并取得一系列实践成果。学校先后获得全国青少年威盛中国芯HTC人工智能科普教育展演活动微视频最佳新锐奖、广东省中小学创客大赛中学组一等奖、广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等科技类奖项。
(作者单位系广州市禺山高级中学)
作者:梁国彬